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西奥多·舒尔茨,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20世纪下半叶盛极一时的芝加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改造传统农业》,是舒尔茨关于农业经济学和人力资本理论研究的一系列著作中的一部,本身的内容非常简明,中译本只有32开本的175页。但正是舒尔茨关于农业问题的研究,以芝加哥学派的历史主义方法论,把农学问题引入了经济学领域。而舒尔茨和刘易斯在农业问题上所持观点差别很大,舒尔茨认为农业的发展需要资本要素的投入,这关键是人力资本;而刘易斯更倾向农业只是工业化的一种准备,工业化是经济体现代化的关键。二位经济学家对经济发展问题的创见使得他们共同分享了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在《改造传统农业》中,作者提出了收入流来源的概念,这是对亚当斯密财货概念的推进,也是在当时国民经济核算理论的启示下的理论总结(世界通行的国民经济核算方法是在1968年才被联合国确立,本书出版在1964年)。收入流是经济增长的概括,类似GDP。而其来源实质可以说就是生产要素,无论是土地、劳动力(人口)或者资本(设备)。

当时,关于社会制度要素也在讨论,但一些观点认为制度是难以逾越的,贫穷社会的制度会导致投资效率低下等问题或者劳动力过剩问题(类似中国乾隆时期的情况)。但作者提出,通过危地马拉和印度的实例,如果用产品的相对价格衡量、与市场价格相比差别不大,说明贫穷社会的资本效率并不显著低下;另外,因传染病造成的短时劳动力下降,在不影响人口长期劳动能力的情况下(即病愈后可恢复正常劳动),产量相应下降,说明劳动力并未过剩而是处于正常就业中。

作者通过分析发现,传统农业虽然有着自洽的系统和一种经济均衡,但其对应的人均生活水平是较低的,如果要改善这一情况,需要引入新的生产要素即收入流来源来构建新的均衡状态。现代农业高生产率的主要源泉是再生产性源泉,包括现代物质投入品和具有现代技能的农民。问题在于如何引入,需要从供需两个方面来看。

新要素的供给,要求达到规模化条件,才能使得生产率发生改变,这就需要外部力量,比如发达国家的基金援助。需求方面,贫穷社会的农民必须接受新要素的全面进入,这就需要教育、培训或其他人力资本投入,改变农民对新技术的观念、学习使用新技术、国家有自己的高级人才可以推动技术的应用,等等。

在这个框架之前,作者还分析了各种其他可能的生产要素和导致低效的问题。比如,不在所有制,即土地所有者不在土地上经营而委托其他人经营决策,这种情况在存在竞争的情况下由于其决策的低效率而无法适应规模生产、实际是逐步减少的。而苏联的国有制,虽然也是一定意义的不在所有制,但由于国家同时控制着其他生产要素和社会资源,所以才可以适应规模生产。

作者讨论了用不可分性概念来判断生产要素的特质的做法,并得到了否定的答案。农业机械被认为是不可分的,但其实机械是人制造出来的,不存在天然的不可变性,如果需要小型农机,完全可以发明或改造得出来。所以,是因为农业劳动的需要而制造农机,而不是根据发明出来的农机来确定农业劳动的规模。而有一种要素是真不可分,即人,尤其是管理者。而对于规模化而言,唯一不可分的要素也并不是必须的,如果效率足够高,农场主可以只进行部分时劳动,而距离密集人口区域也可以使从业者充分参与农业工作而出现劳动力的可分性。

总体而言,本书的叙事逻辑似乎并不直接,在几个松散的命题间移动;而且,结论也论证的十分简单,这是因为在本书引述的其他论文或著作中已经给出了一些子命题的论证。再有,就是对于本书的一些观点——比如应该用经济学的方法来看待农业问题和政策,已经成为我们现在知识系统一种理所应当的看法,所以,并不太容易感到该著作的重要意义。

 

2012年10月7日

北京市潘家园

 

林毅夫教授2012年卸任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回国后出版了五本书,并首邀办了读书会,我也有幸参加,可惜未能有提问机会。

讲座内容大约是就着几本书谈林教授关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政策和改革思路。林强调技术的发展是主要的生产要素进步动力,需要配合适当的制度才能促成,这就是改革的必要;通过适当的政府干预来引导资本和技术要素结合,形成生产力进步,从而发挥市场的有效作用。

应该说,林教授自1990年代以来关于中国农业的关注和政策建议一直如此,理论上完全来自他的导师舒尔茨,政策建议的思路也是典型的芝加哥学派

所以,正如林教授自己的解读,他的“新结构经济学”,不是一种新的什么经济学,而只是用新古典方法和类似结构主义的视角来看待问题的经济学,理论都是比较老的框架了。但作为一名知识分子,林自1980年代到大陆以后一直关心改革、积极献计,选择了实践性非常强的领域,同时以当时发展最快的中国大陆为研究对象,不失为一位有责任感的经济学家。

林毅夫在世行四年,对外界而言还是代表中国的符号意义更强些,他个人的理论观点和影响力也很难左右新自由主义方向的世界银行。

但面临政治改革和社会改革的中国,现在的政府执行力,制度激励效果都会大打折扣,必须注重政策贯彻的操作细节的设计和对各层管理者的控制。在这些方面,林的新结构经济学思路显得偏于宏观了,或者说其得到的政策建议太偏于纯经济方面了,在实施中会被扭曲比较大。

本来很想问林教授,他的新结构经济学以比较优势理论为基础,那么对于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学和杨小凯的超边际分析怎么看呢?

 

 

2012年10月29日

北京市潘家园

 

话题:



0

推荐

华蝶清鉴

华蝶清鉴

94篇文章 6年前更新

北京人,远祖籍贯安徽省,大学毕业于北京的五道口技术学院。曾从事房地产行业和私募股权投资行业,现任职于某企业负责运营管理,COO,Cuibar Of Office,翻译为办公室催巴儿。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