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本书是由萨特1946的长文《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和访谈录《今天的希望》组成。

访谈录是萨特去世前不久与青年左派本尼·莱维的三次谈话录,其中最后一次中谈及萨特已经年届75岁(萨特逝世时享年75岁),是萨特晚年的思想的反映。

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强调“存在先于本质”,人必须为自己的存在和自己的一切行为承担责任(commitment),是人以其自身的行为界定了其作为存在的范畴,每个人的行为(包括不作为)都在描述人、是对“人”的理解、都是推己及人的。人的每一个行为的决定,无论从结果上看是否理性,都隐含了“如果所有人都这么做也是可以的”这样的条件。

人对自己的选择负责是承认人自由权利的方式,也是本质上所谓尊重“人”的人道主义。存在主义继承于海德格尔,它宣称:如果上帝并不存在,那么至少总有一个东西先于其本质就已经存在了;先要有这个东西的存在,然后才能用什么概念来说明它,这个东西就是“人(human being)”或“人的实在(human reality)”。存在主义的第一原则是:人除了自己认为的那样以外,什么都不是。每个人的个体行为都是在某一个方面试图模铸自己,也是以存在的形式提出了自己对人的看法,虽然只是一个方面。而人的未来也正在于,通过每个人(person)的责任和表态来实现完整的人(man),这与从异化通向完整的人的马克思主义殊途同归。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可以感到论语中的道理在萨特的存在主义中的意义。每个人在行为前应该或者会不自觉地扪心自问:“如果每个人都照我的样子去做,会怎么样?”面对这个问题,似乎也可以从哲学引发多回合博弈论的研究。而就这个问题本身,要么就是面对了每个人对人的概念的构建,要么就需要谎言来逃避不安的愧疚——无论是正面还是反面,都说明了人道主义的良心的存在。

克尔恺郭尔的“亚伯拉罕的痛苦”是一个怎样的故事?一个天使命令亚伯拉罕牺牲他的儿子说:“你,亚伯拉罕,应当牺牲你的儿子”。但面对这一情况,恐怕每个人都会盘算:第一,来者是不是真正的天使?第二,我是不是真正的亚伯拉罕?如果我们可以确认自己和天使,或者相信这一情况,这就是一种定义,而需要做的就是牺牲自己的儿子。但我们可能同样知道应该如此——这就是对人的构建,但我们会有谎言,会否定天使、甚至否定自己。即便此时去追问什么是信仰、什么是道德、人的本质如何?并借此定义自己的行为。这些都已经是后生的了,因为对这些本质的探求已经在你的答案(即,应该按照天使说的做)之后了,这就是存在先于本质,是人构建了存在在先,才有一切问题的开始。

在讨论到一个人,是为哥哥报仇而去英国参军抗德,还是留在沦陷的法国照顾妈妈,这个抉择该怎样行动?既然一个人应该为自己负责,那么虽然没有确定的答案,但必须注意到的是:所谓因为爱国主义的选择并不具体,说是为了法国人民,但去英国又会怎样?那么是否可以具体为去帮助其他战士吗?目的是什么?康德说过,永远不要把另一个人当作手段而不是手段。这个伦理问题,换成选择照顾妈妈的行动,恐怕依然是目的和手段的不明确。——而其实,萨特的这个对康德的质问,对于中国人而言却是十分经典的古老伦理问题,所谓“自古忠孝不能两全”。而中国传统伦理给出的答案十分明确:因为君臣如父子,所以忠是大孝,所以二者矛盾应弃孝全忠。历来申明大义的母亲也都会支持孩子以忠为先。而故事的主人公的结果是:归根到底起作用的是情感。

对此,萨特的讨论是:正如纪德所说,伪装的情感和真挚的情感是很难区别的。因为,情感是由人的行为所形成的,所以,不能反过来用情感来指导行动。——同样是存在先于本质的原理。道德的标准(也就是伦理)通常为求完美而抽象,于是不能真正普适,或者语焉不详,无法参照为行动。——对此,我感到中国传统的伦理并不是来自追寻形而上的学说而是来自社会需求,所以,往往更加具体而琐碎。似乎萨特的这种看法在传统中国文化下不完全适用。宋代以后的中国随着礼教的成熟,并混入禅宗和道教的观点,三教合一的理论使得伦理的力量空前细微而强大,是社会在建构人,人生而为人,几乎没有个人成乎人的可能性。而及至于当代,伦理衰微的时代,犹如二战前后的法国,存在主义才会有其伦理学意义上的生命力,存在主义才能成为一种人道主义。

存在主义者可能会陷入主观主义的诘责,但必须强调的是无法找到人性的普遍本质,也永远不会把人当作目的,因为人依旧在形成之中。

自由,是一个人自我的不依靠他人的责任。但只要我承担责任,我就非得同时把别人的自由当作自己的自由来追求不可。这才是作为人道主义的存在主义要求的自由,真实的自由,没有歧视的、对“人”的尊重。

存在主义是历史的,但也是非理性的(不是反理性),是主观的,但并不是消极的。它发问宗教与神学,继续尼采的号角,用更具体踏实的分析而不是口号来讨论以人为本的意义,真正关心社会的哲学——这一点上与传统中国思想十分一致。将终极关怀的视野缩小到人,将内涵推之深远,是哲学的人道主义或人本主义立场。而对人的尊重带来的不是否定上帝,而是假设没有上帝,一切人是否能否成立?成立于何处?——答案即人本身。

 

 

2013年1月27日星期日

北京市驼房营

话题:



0

推荐

华蝶清鉴

华蝶清鉴

94篇文章 6年前更新

北京人,远祖籍贯安徽省,大学毕业于北京的五道口技术学院。曾从事房地产行业和私募股权投资行业,现任职于某企业负责运营管理,COO,Cuibar Of Office,翻译为办公室催巴儿。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