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从来没有去过这座中国人口最多的城市,本以为这样的中心城市,总会有机会借工作之便一窥究竟,但至今仍然没能前往,于是自己利用春节假期到上海去体验城市的魅力。

某种意义上,北京和上海并称,分别代表着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当代文化,京派和海派在很多文艺、学术领域形成。而在很多方面,对于一个来自北京的人来说,确实有着不小的对比。

 

建筑。

外滩建筑群彰显着上海近代文化,相比于天津、青岛、哈尔滨的西式老建筑,上海的老建筑更胜一筹,总规模大、单体规模大、建筑设计和建造方面投资大。虽然在设计风格上不及哈尔滨那样独具特色,但和自身中国南方民居在黄浦江畔向内陆的延伸十分和谐。外滩中山东一路一侧的高层组成一道完美的风景,向西的四川路、江西路、河南路、山东路等南北道路除了作为办公的各种西式老建筑,还有大量低矮的民居穿插其间,各条街道形成的网络时动时静。比如,繁华热闹的南京路商业街,向南走进山西南路,却是安静的民居区,树木阴阴中仿佛江南园林的意境,但仅只百十米长就又入闹市、高楼饭店映入眼帘。

黄浦江的东侧是东方明珠和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等十数栋超高层建筑构成的另一番现代气息十足的画面。浦东陆家嘴区域宽阔的马路和高耸的楼宇虽然和很多新建城市相差不多,但中心绿地和环形的过街通道很有特色。毕竟作为中国金融中心,林立的高楼和其地位较为相配,并没有一味盖楼做形象之嫌。

上海老城区内有很多停车场,令我感到很特别。在繁华地段有停车场是规划配合合理的表现,但上海停车场的形式令我很意外——整块土地围挡的地上停车场。北京的中心城区已经完全没有空地,每出一幅地必然较快卖出开发,即便有也是封起来锁上。而上海黄浦区,也是地价极高的区域,居然有多处空地停车场,其形式就是一幅整理好待开发的土地,至于成因我猜测如下:(1)上海黄浦区靠近江水、地质条件不好,地铁线密集,老建筑又多,大量新建地下停车场不现实;(2)拆迁整理出的土地有计划分批推出,给城市发展在规划设计和财政收入方面都留下未来空间;(3)拆迁整理好的土地不必闲置,通过停车场功能,既避免占路停车影响交通、又能产生经济收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如是,这将是非常有经营头脑的一种做法。

 

地铁。

上海的地铁线令我感到十分方便,至少作为游客如此。从虹桥机场二号航站楼到南京东路,不需要换乘,30分钟到达,而且有2号线和10号线两条线路分别经过市中心的南北两部分。相比而言,北京虽然也有机场快轨,但从首都机场三号航站楼到市中心的商业区(比如与南京路相当的王府井)需要换乘两次,先换2号线再换1号线,时间也要60分钟左右。

上海地铁的价格虽然3元起价、按距离收费,比北京的2元钱统一票价要高不少。但是相比于其他交通方式还是不高的。上海公交车一般为2元,也有1元的,用卡的似乎也没有折扣;但北京的公交卡是4折、学生卡更低至2折,车票1元的较多、长程的是2元。如果都按1元车票算,上海的地铁票一般是车票的3~4倍;而北京的地铁票是5倍。出租车价格,上海是12元、3公里起步价,每公里2.4元;北京是10元、3公里起步(另附1元燃油费),每公里2元。考虑到计价都是取整到元,且每0.5公里计价一次,对于距离不太远的车程,二者费用其实差别不大、上海略高。但算回来,如果都以公共交通为基准,那么结论就是:上海总体物价较北京略高,但地铁和出租车相对价格较低。如果以价格绝对值为基准,那么结论就是:北京各种交通费用都较低,公共交通尤其低。

在中山公园地铁站,我看到了十分繁华的地铁商业街。该站点是2号线在长宁区繁华地段的一个车站,地下通道的出口很多,把整个一个地上商业街区完全在地下串了起来。从最远的一个入口走到车站要十几分钟,而且在地下通道的两侧完全是商铺,宛如一个地下商城,一直延绵到地铁安检门口。虽然我所到过的其他车站没有这么大型连续的商业街,但这一站点这样充分的利用令我十分佩服上海人经营的头脑。

 

生活。

第一天走在上海的街上就见到许许多多的晾衣杆,印象很深。一副U型铁架探出户外大约2米,前端横杆上再加两个向上的U型叉,叉上可以再分别架一根竹竿用来搭晾衣物。开始我以为这是很旧的楼房由于房间小、没有阳台而需要拓展空间造成的——后来看到的老街上的二三层房子确实没有阳台——但走了一阵发现有阳台的新楼也是如此,除了在市中心几处高档楼盘以外,差不多所有的住宅都在使用晾衣杆。这样的晾晒方式会让景观显得很凌乱,但可能这也是精打细算的生活风格的反映吧。

在黄浦区我走的比较多,见到的居民区附近的零售小店几乎全部为不同品牌的连锁便利店,而不是我在其他城市见到过的小卖铺的形式。不知道是不是上海已经完全开发了便利店行业,以至于单独开办小卖铺很难生存。如果是的话,那么这也是商业发达的标志了。

在上海的几天里遇到的小孩子似乎都“很吵”。其实,三四岁的孩子不懂规矩,都是喜欢无来由的大喊大叫的,大约在那里都一样。在我最近比较熟悉的北京、天津、山东之类的城市,如果小孩子在公共场所大喊大叫,家长都是会立刻告诫甚至责怪孩子要保持安静的;但不知道是不是太过偶然的原因,我在上海的几天内遇到小孩子在公共场所打闹、喊叫,家长都不去理睬。我观察了一些人的穿着举止,否定了这是因为从自由自在的农村第一次进城市的判断。而对于这些情况到底是不是上海人,其实是不重要的,因为北京街上也有很大一部分不是北京人、不过北京周边省份的多些罢了,不过从相貌和口音来看至少也是江南一带的人。也许是南方人对孩子的教育更自由,规矩要晚些立,而北方人太过注重礼节而压制了孩子的天性?也许这只是我偶然遇到的特例。

 

总之,在寒冷的春节期间,很多地方都绿树茵茵的上海还是给了我很好的印象。江水也使上海的空气十分宜人,很少感受到南方无暖气系统的“阴冷”。

 

 

 

2011年2月6日

上海虹桥机场

2011年2月9日

北京芳园里

话题:



0

推荐

华蝶清鉴

华蝶清鉴

94篇文章 6年前更新

北京人,远祖籍贯安徽省,大学毕业于北京的五道口技术学院。曾从事房地产行业和私募股权投资行业,现任职于某企业负责运营管理,COO,Cuibar Of Office,翻译为办公室催巴儿。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