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续前)

 

《朱熹的历史世界》:道统是哲学还是政治

所谓宋代理学的道统,是从何而来?这样的谱系意味着什么?上承孔孟,经韩愈,到宋代按照周敦颐——邵雍——程颐/程颢/张载——朱熹/张栻/吕祖谦/陈亮/陆九渊。

其实这个谱系也是“师以徒显”,弟子众多的二程,在传播学说时把老师提到更重要的历史位置。有两部著作开始呈现道统的逻辑:一是《诸儒鸣道集》,是一个学术标本的体例;一是《伊洛渊源录》,是朱熹编成的。最后,元代编订的《宋史》里专门辟出四卷记了《道学传》,把程朱作为主流,而把其他非主流的放在了《儒林传》里。从这里开始,这个道统的概念到明清一直有多种著作,最著名的是《宋元学案》和《明儒学案》。

到了当代,对古代思想史或者哲学史的道统脉络的通史著作,除了古代的道统之外,还有主要从日本引入的西方哲学史框架(用本体论、认识论等范畴来框套中国历史)和马克思主义学说。前者的类型以冯友兰为代表,后者的代表有 侯外庐、任继愈。

余英时先生的这部著作引发学界批评讨论几个问题,也是本书作者讨论的思想史问题:(1)思想史是在哲学的框架基础上整理的谱系还是在社会、历史背景中叙述的一个过程?(2)思想史是少数学术精英的历史还是大众的信仰与观念世界?(3)是应该用西方的哲学术语来脉络化一个哲学,还是通过历史文献来去脉络化?

先要看到宋代的特征,削去武将兵权、避免藩镇夺政,建立了“不杀大臣及言事官”的规矩,文人士大夫阶层的政治空间大幅提高。文彦博甚至提出皇帝是“与士大夫之天下,非与百姓之天下也”的说法,士大夫的政治主体意识和地位奠定,所谓“共定国是”的格局——“国是”的概念不再有圣旨的“绝对真理”,须要君臣双方认可。但君主地位还是核心的,士大夫的政治实现本质上仍需要“得君行道”。

于是,在论政的过程中,就形成了“正论”和“议论”的概念。这甚至接近于政党的概念,有自己的政治主张、有相对稳定的政治家人群,并且具备“忠诚反对”的框架,即共同认可君主治下的政治施政争论。难怪有人会说,如果非要套用西方概念来解释中国历史,宋代的中国具备民族国家、文化、政治、经济等多种方面的描述,可以说宋代国家已经进入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

在这个视角下看南宋的政治历史。宋孝宗亲政(太上皇宋高宗去世后)的醇熙十五年(1188年)罢免了“不党无私、刚直不阿”的名相王淮、改封鲁国公,任用了周必大、留正、赵汝愚三位“道学型士大夫”。道学型士大夫和官僚型士大夫开始呈现越来越明显的持论不。而朱熹也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被举荐为官入朝的。这有着道学文人得志的政治理想,是获得正统、正论的争执,而不是学术的继承(道学文人内部还是有不同学术意见的)。于是,从政论的角度来看,朱熹进入正统,和王安石、司马光的学术继承并无关系,他们只是同一类型或者说阶层的政治家而已。而元明之后对宋代“道学”概念的概括更多来自于政治谱系而不是学术传承。

(未完待续)

话题:



0

推荐

华蝶清鉴

华蝶清鉴

94篇文章 6年前更新

北京人,远祖籍贯安徽省,大学毕业于北京的五道口技术学院。曾从事房地产行业和私募股权投资行业,现任职于某企业负责运营管理,COO,Cuibar Of Office,翻译为办公室催巴儿。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