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l  《从理学到朴学》:学术史的学术史

清代是古代中国的末尾、包括了满汉问题、留存到现在的资料也最丰富,因而成为最受关注的研究领域。

近代学术史上对清代学术有过重要著述的包括:章太炎、梁启超、刘师培、皮锡瑞、王国维。其中,王的立意是用西方的哲学框架来解释戴震思想;章、刘大体上是以批判满清统治的汉族民族主义为基础,以当下德政治关怀来评价清代学术,认为在官方的控制下,清代学术是“以朱学范民”的意识形态理论、学术实际逐渐衰退;梁、皮则主要是以科学主义为基盘,认为“学愈进而愈古,义愈推而愈高,屡迁而返其初,一变而至于道”,是“古学复兴时代”,在变中有进。经过时代的淘洗,按照丘为君的总结,可以形成三种典范:一是梁启超的理学反动论,二是钱穆的每转益进论,三是余英时的内在理路论。

艾尔曼《理学到朴学》,英文为从哲学到文献学,认为考据是义理的最终裁定者,由经学的分歧看到考据学把经变为史。

作者的问题与讨论:(1)艾尔曼认为考据学是江南共同体,但这是根据《皇清经解》和《续经解》的作者籍贯统计而来的。但其全面性值得商榷,阮元编这部书时以经学为中心,但其考虑的角度是否可以代表整个清代学术?籍贯也不等于受教育和从事学术的地域背景。譬如清代学者有很多北方人甚至北京人,朱筠、朱珪、翁方纲、崔述、纪昀。

所以,如果看一个学术中心的时间表就可以发现地域的变化:乾隆十九年(1754年),北京,秦蕙田主持《五礼通考》——1756-1765年,扬州,卢见曾——1771-1773年,安庆,朱筠、朱珪——1773年,北京,纪昀,《四库全书》。这样在北京和江南的流动,似乎不能用籍贯或固定地域的江南共同体来概括,而是北京-江南的学术网络。

2)江南共同体的学术活动是中国的文艺复兴,这是根据历史的叙述还是来自后设概念的追认?实际上,即便到了19世纪思想碰撞更激烈的时代,今文学对于社会思潮的影响也是局限于部分精英阶层的而已,无法比拟文艺复兴思潮的社会普及性。魏源、龚自珍也是被后来者倒溯出来的关键人物,在当时并无重大影响,康有为、梁启超也如此。

3)如何超越文献看透历史?在文献本身之后要寻找和分析不同类型的“话语”,社会话语、学术话语、私人话语,各自的对象和环境不同,折射出人们观念的不同层面。

 (完)

 2013624

北京市驼房营

话题:



0

推荐

华蝶清鉴

华蝶清鉴

94篇文章 6年前更新

北京人,远祖籍贯安徽省,大学毕业于北京的五道口技术学院。曾从事房地产行业和私募股权投资行业,现任职于某企业负责运营管理,COO,Cuibar Of Office,翻译为办公室催巴儿。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