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本书是姚大力先生的一本专业论文集,由十篇论述蒙元、满族、回回等北方非汉族历史的文章构成,其中不乏一些极其专精领域的文章,如论述乃蛮末代王子曲出律最终战死的地理位置,也有论题宽泛的,如论述北方民族发展之概论。由于大部分是对专业史学问题的探讨,此处做部分笔记。

 

l  鲜卑历史

鲜卑人在《魏书》中自己民族的历史追溯到黄帝之子昌意,受到了较明显的汉文化影响,其世系的记录表述,所谓毛皇帝之前共积六十六世,正好采用了与《汉书》的标准年代学版本。

鲜卑作为北方重要民族登上历史舞台,在东汉时期,随着匈奴的衰落和汉化,上古的东胡民族兴起,包括鲜卑诸部和乌桓诸部。乌桓后被曹操北伐而全数剿灭,鲜卑的拓跋部、宇文部、秃发部、慕容部则盛极一时,先后建立北方的魏、燕、齐、周、凉诸国,之后其一部又演变为契丹人,成为在北方草原称霸超过500年的民族。

鲜卑的在东汉末年(公元2世纪)的檀石槐联盟,开始形成聚族的势力。拓跋部的一位重要领袖力微,按《魏书》的记载,在位长达58年,而年龄竟然有104岁!在曹魏时期,檀石槐联盟后裔轲比能被曹丕封为附义王,素利弥加被封为归义王。

拓跋力微被尊为北魏始祖、神元皇帝,本书作者推断,按照力微生于虎年(据韩儒林研究,鲜卑人也有以十二生肖纪年的习俗),那么未必是174年,而可能是198年、甚至210年,则其在277年去世时为68岁。选在174年的记录,很可能是为了“使得”四十岁左右的力微能够参与220年汉魏更替的事件而同步开始神元元年。但从曹魏册封诸部的举动来看,拓跋部在220年代仍然只是小部落、而没有获得类似东部大人或西部大人的类似联盟领袖地位。力微称“可汗”,来自《资质通鉴》的记载和追溯,这一称呼作为专称和对游牧首长的敬称,最早就应来自鲜卑语,之后进入蒙古语、再转入突厥语。而拓跋力微应该就是第一位拥有可汗称号的游牧首长,此前拥有类似“汗”音节的则只是人名或一个领袖的个人称号、并不构成一种职位性质的首脑地位。

 

l  满洲的名称与演变

满族作为一个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源自何时?一说是17世纪前叶,以“满洲”作为族名;一说是清末民初,随着八旗集团的衰落,满族被当作一个种族群体来看待,满洲人被理解为旗人的等同物;第三说是认为满洲人最初是一个文化共同体,在乾隆朝转变为一个人种(race),到清末转变为一个种族群体(ethnic group)。

自从十五世纪末,建州三卫的部落逐渐活跃。这些建州人、海西人按照明史记载都属于金元女真人的后裔,李氏朝鲜也做如此说。明代时东蒙古仍依照元时旧例称之为“主儿扯惕(jÜrched)”,而元代女真人自称“朱里真(jurchen)”。明代女真很可能是金猛安谋克女真的边缘部落,而猛安谋克女真人的主体已在元代融合与华北和辽河流域的汉人而消失了。而在明代时期,各部女真人是相对分散的,也缺乏统一的文化认同和称谓。在逐步强大起来之后,就需要通过文化认同来凝聚民族和人群的力量,“满洲”的概念便是如此。而在此之前的名称是“诸申”。

天聪九年(1635年)十月十三日皇太极发布诏谕说:“我国之名原有满洲、哈达、乌拉、叶赫、辉发等,每有无知之人称之为诸申。诸申之谓者,乃席北超墨尔根族人也,与我何干?嗣后凡人皆须称我国原满洲之名,倘仍有以诸申为称者必罪之。”这说明了在明末清初,东北地区已经习惯用诸申,即女真来称呼建州诸部。而满文老档也是用诸申来称呼建州女真诸部,例如天命年间的努尔哈赤叫做“诸申人众的英明汗”。而到了皇太极时代,八旗制在女而另外一个方面,皇太极的满洲人概念也实际承认其作为金元女真后裔的文化和种族属性,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均称号为“金国汗(aisin gurun han)”,而满清皇族也称为姓氏是“爱新(aisin)”。

天聪五年(1631年),皇太极在给祖大寿的书信里写道:“然大明帝非宋帝之裔,我又非先金汗之后”。公开否认本身与金王朝的直接联系。之后,在《旧满洲档》记录里通过一个瑚尔喀部人之口讲述了满洲起源的传说。

皇太极后期的做法是为了确立清王朝的合法性,确立族裔名称为“满洲”而非来自女真的“诸申”,同时,以建州女真之一部的名称来替代整个族名的做法也多少收到了蒙古人的影响。“蒙兀”本也是丁零一部,逐步兴起后统一东部草原,统称为蒙古直到后来成吉思汗的崛起。

入关后,满清王朝开始正面面对人口巨众的汉地统治问题,康熙朝不断突出的政治意识形态是满汉一家。但随着统治的稳固,满清王朝也开始意识到汉地统治不能被完全汉化,这是吸取了辽金各朝的教训。于是,对于诸申-满洲共同体根源性的探讨和爱新觉罗氏的历史渊源不再成为重点,政治意识形态的兴趣转向了满洲八旗部众的共同历史。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御制清文鉴》给出了满洲的定义,包括爱新觉罗氏,以及苏克素护爱满十七地方、兆嘉四十九部等追随者,合称“从龙六十六国”。这一转变,显然是为了强化满洲人作为一个族群的自我认同,避免被汉化。

八旗制内部本来也区分满八旗、蒙八旗、汉八旗,顺治帝曾说“首崇满洲”。天聪八年(1634年)大凌河之战之前归附的“老汉人”称“乌真超哈”,而概称归附的汉人则用“尼堪超哈”,直到顺治十七年(1660年)对汉军旗通用乌真超哈的满语对译。乾隆时期,敕修《八旗满洲氏族通谱》(1735年)和《八旗通志》(1786年)作为官修文献先后完成,把以爱新觉罗氏为核心的满洲人共同体概念明确下来,重新把满洲追溯为金元女真的后裔,并提出了满洲全体成员源出自共同血统,标志着满洲共同体作为一个前现代民族的形成。

乾隆朝敕修的另一部《满洲源流考》中:“金国本名珠里真,与本朝旧称所属曰珠申相近,实即肃慎之转音也。”以此考,白山黑水间的肃慎族人,第一次兴起在隋唐前后的夫余,第二次在宋元之际的金国,第三次即是满清。

 

l  成吉思汗还是成吉思合罕

元太祖铁木真的称号始终是成吉思汗,而未用过合罕之称。蒙古体系内采纳合罕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始于蒙哥时期。之后,忽必烈朝才追尊号为成吉思合罕,但正式的官方称号还是成吉思汗。

拉施都丁所说的《金册》是指用金字书写的元实录的蒙文译本和蒙文节译本,编写于1287年至1303年。《秘史》原始文本应做于1228年和1251年,有四个段落应是元世祖时增补的,今本的《秘史》应是14世纪的抄本并有部分改写。

 

l  原基论(primordialism

原基论主张民族是基于语言、宗教、人种(体质意义上的)、亲缘性、习俗、生活地域等原基联系而形成的自然单元和人类经验的整合要素。是现代民族主义政治实体及意识形态反映前的重要观念。

史密斯指出:现代民族未必都有对应的前现代种族作为历史前身,种族在很大程度上由他们的共同祖先神话和历史记忆来界定,现代民族则由其所据有的历史领土及其大众的公共文化和共同法律来界定。一个民族必须占有它自己的故土,一个种族却不必定如此。

 

20131228

北京市潘家园

 

话题:



0

推荐

华蝶清鉴

华蝶清鉴

94篇文章 6年前更新

北京人,远祖籍贯安徽省,大学毕业于北京的五道口技术学院。曾从事房地产行业和私募股权投资行业,现任职于某企业负责运营管理,COO,Cuibar Of Office,翻译为办公室催巴儿。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