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本书是竺可桢先生的一部小文集,包括气象学和物候学的一些科普文章,关于大学教育的一组文章,还有部分日记摘选。书的开本很小,携带起来十分方便。

l  气象学与物候学

在德国,植物学家霍夫曼从19世纪90年代起建立了一个物候观测网。他选择34种植物作为中欧物候观测的对象,亲自观测了40年。其后,又由其学生伊内接替。在美国,森林昆虫学家霍普金斯于1918年提出了北美温带地区物候现象陆空间分布的生物气候定律。

在中国,现代物候学研究的奠基者是竺可桢。他在1934年组织建立的物候观测网,是中国现代物候观测的开端。在他的领导下,1962年,又组织建立了全国性的物候观测网,进行系统的物候学研究。

竺可桢先生学通古今,对中国古代的物候知识和记载做了大量研究,比较典型的案例包括:

梅树。宋代以来,梅树为全国所珍视的花中之魁,诗人大量吟咏。而在唐朝以后,华北地区就很难看到梅,而在古代的周朝,梅却在黄河流域普遍存在,《诗经》中就曾五次提到过梅。《秦风》中有“终南何有?有条有梅”。终南山位于西安以南,现在已经已无野生或栽培的梅树。在商周时期,“梅子”是生活必须的调味品(当时还没有醋),像盐一样重要。《书经.说命篇下》有:“若作酒醴,尔惟麹蘖;若作和羹,尔唯盐梅。”

中国古代的气候情况,战国时代比现在要温暖得多,秦汉时期继续温和,到东汉时代出现趋于寒冷。东汉张衡著《南都赋》,有“穰橙邓橘”之句,说明河南省南部橘和柑都十分普遍;三国时代曹操在铜雀台种橘,只开花而不结果,说明气候已经汉武帝之时寒冷。南北朝时期寒冷继续。南朝建康(今南京)覆舟山的冰房是一个意义有趣之事。冰房自周代开始是王朝建筑的保存食物新鲜之用,但此前的国家首都均在北方,冬天存冰不成问题。而南朝开始,首都在长江遍的建业(今南京),黄淮以北都是敌占区、不可能供冰。1906-1961年期间观测的南京正月份平均温度+2.3℃,说明南朝时期南京比现在冬季大约冷2℃。到了唐朝,气候再度变暖。公元650669678年的冬季,国都长安冬季无雪、无冰;8世纪初期,梅树生长于皇宫,李隆基妃子江采苹因居所种满梅花而称为“梅妃”;8世纪到9世纪,长安皇宫还引进了江陵的柑橘,并结有果实。从植物学规律来看,柑桔只能抵抗—8℃的最低温度,梅树抵抗-14℃的最低温度。1931-1950年期间观测的西安最低温度观测,每年降到—8℃,其中三年(193619471948年)降到—14℃以下。说明了隋唐时代的温度高于现代。十二世纪初,中国气候加剧转寒。公元1111年,历史上第一次记载方圆2250平方公里的太湖全部结冰,且冰的坚硬程度足可通车。12世纪结束之后气温开始回升,1200121312161220年的杭州无任何冰和雪,同时期邱处机曾在北京长春宫居住,1224年作诗:“清明时节杏花开,万户千门日往来。”可知当时北京物候与今日相同。1400-1900年的五百年间,总体较为温暖,但未达到汉唐期间的温度。其中,17世纪相对最冷。

(未完待续)

 

话题:



0

推荐

华蝶清鉴

华蝶清鉴

94篇文章 6年前更新

北京人,远祖籍贯安徽省,大学毕业于北京的五道口技术学院。曾从事房地产行业和私募股权投资行业,现任职于某企业负责运营管理,COO,Cuibar Of Office,翻译为办公室催巴儿。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