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还是读书笔记,当年李伯重还在清华经济所(而不是历史系)时候组织的一批书中的一本,龙登高教授所著。

本书应该说是一部很好的专题著作,虽然直接来自一手材料的研究不多,但梳理了相关领域的很多研究成果,集成性很好。

总的逻辑上,有两个步骤:

其一,南宋以来,尤其明清时期,长江下游的江南区域的市场化程度极高。这表现为城镇化率超过15%、最高达20%;市镇密集,人口聚落形成的大量的乡镇经济网络作为商埠码头、加工基地、原材料基地、消费市场,形成里了完善而紧密的体系;商业专业化发展,铺向全国的商贸网络,以及由此形成的会所会馆文化。

其二,试图用科斯定理对李约瑟问题的一个解答。现代企业是工业革命的同步产物和诱发剂,而现代企业的出现是基于其高于市场的配置效率和生产效率。但江南为核心的中国市场异常发达和完备,现代企业“不需要”出现,于是就没有了主动现代化的过程。

对于后一个逻辑,笔者并不同意,主要在于对现代化的界定,是否以现代企业为代表事件?现代企业和工业革命的关系,是现代科学技术还是企业制度?或者说,科学技术的商业化更为合适?这里存疑,但笔者以为恐怕诺斯的解说更加可靠。

以下笔记一些知识性要点:

1、  江南及江南人口

江南,这个概念的地理范畴指清代的八府一州地界,即浙江省杭州府、湖州府、嘉兴府和江苏省苏州府、松江府、常州府、镇江府、江宁府、太仓州。大致相当于宋代两浙路加江南东路建康府的范围。这一范围的领土面积大约4.9万平方公里,人口密度遥遥领先全国,北宋时期就超过200(人/平方公里),最高峰的清咸丰元年(1851年)达到687(这相当于今天青岛市区、不含下辖县的人口密度)!在全国0.5%的土地上居住着最多时全国15%的人口、清代稳定在8%左右,这一比例大致延续至今。

2、  区域中心的转移

11世纪—19世纪,江南地区一直是中国的经济中心,而市场经济繁荣的江南一直有着众多的城市群和综合性中心城市。——缺乏综合性中心城市的省份往往市场体系发育迟缓,比如江西。

江南的最高中心地,宋元时期为杭州,明清转为苏州(明前期为南京),近代再转为上海。时人用以比喻足见一斑:宋代形容海港青龙镇为“小杭州”,明代形容上海为“小苏州”,近代无锡被称为“小上海”。在宋元明时代,作为首都的杭州、南京都有借政治中心提振市场的效应,但之后则几乎只是来自经济因素。宋元时期杭州作为海港贸易中心,苏州地处太湖、长江、运河各种内河运输系统中心,近代上海则是国际码头,在传统时代,运输方式所占成本往往使得价格翻倍,是远程商业的第一关键要素。

据宋代《梦粱录》等书记载,杭州肉市在修义坊,每日宰猪百头,集中宰杀,分铺货卖。并且还有皮骨专门分类批发转售的肉铺,起价70/袋,零售价90文。集中屠宰,分类分销,这是规模效应的市场化做法都已经出现。

明清苏州同样是全国性中心城市,但与宋元杭州不同,它已经不是产品输入的消费型城市了,而是产品输出的生产型城市。米谷市场、丝织业加工与销售、棉布集散与加工、各种手工业制品的核心交易中心,周边杭州、松江等地的产品也要运到苏州集中交易。但清代嘉道以后,运河航运受到外国和本国海运的挑战,由于太平天国运到导致国力衰微、河道不通,苏州经济出现了严重滑坡。苏州城内外人口,从明中叶的50万人、增长至鼎盛时(清中叶)的150万人,之后快速下降到民国时期的17万人。

上海的崛起,首先是海港经济。江南出海口的首席地位,从宋代的青龙镇,至明代为刘河港,元代设立的上海县开始显露头角,至康熙年间取代刘河港,继而又战胜了乍浦港,成为了江南第一海港。五口通商后,上海的贸易直线上升,1845年一年进出口额增长在25倍。至1846年,上海占全国出口的七分之一、1851年达到三分之一,之后超过二分之一,60年代上海的贸易出口额相当于广州的三到四倍。1933年,全国53.4%的对外贸易和25.6%的国内外航运都从上海通过。1932年,67个现代银行的总行设在上海,占除香港、满洲之外全国银行业投资总额的63.8%

(未完待续)

话题:



0

推荐

华蝶清鉴

华蝶清鉴

94篇文章 6年前更新

北京人,远祖籍贯安徽省,大学毕业于北京的五道口技术学院。曾从事房地产行业和私募股权投资行业,现任职于某企业负责运营管理,COO,Cuibar Of Office,翻译为办公室催巴儿。

文章